关于我对数字化建筑的思考

关于我对数字化建筑的思考

前言:

这篇文章用来记录我的数字化建筑学习过程,将每段时间的感悟进行一个总结和记录,也将我的几个包做个分享


我认为建筑进化的路是通往复杂系统,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使建筑到达复杂。然而复杂既是本身又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思想。
打个比方,我用的场地是用遗传算法计算出的场地,你可以说在场地这部分的确是复杂的,但是如果最终计算出的场地被用作传统的设计。那么对最后的那个建筑来说,他算不算数字化的建筑。
这中间的关系好比是,传统的商店开辟了支付宝功能。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传统便利店的功能,但是在购物的本质上还是与网购有区别。
我们知道,在对一样新的学科进行探索的时候,第一件事必定是确定度量的尺度,以及厘清其他的基本概念。当伽利略与牛顿想在传统的物理学中突破时,他们首先将几个暧昧不清的概念重新定义,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与推演。反观建筑,他与艺术接壤,所以有很大的个人成分在其中,我在这将他的客观部分提取出来,做一个总结:


1.场地,也就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也就是赋予这个建筑合理性,如果一栋建筑在这个场地连最基本的合理性都达不到,那就没必要建造


2.功能,基于对场地的理解,回到建筑本身的合理性,也就是建造这个建筑的意图是什么。


3.外观,在结合1、2的基础上,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自己的诠释手法,这就会影响到建筑的外观,反过来说,好的外观必然是对功能与场地的补充或者升华


当然不同建筑对上述三点各有侧重,但是一个合格的建筑必然会满足上述三点。
将基本的概念找出来后,我们再来看看目标,为什么要数字化建筑?数字化建筑相比较原来的设计好在哪里?
我们知道,人是靠不住的,想象你要设计一个生命体,我们体内每天有数以万亿计的分子在交换,在进行生命活动。正是这些活动才诞生了智慧,你作为一个生命设计师要将每个分子的路线都规划好。是不是想想都觉得头疼!发现自身的不足是一件好事,现在作为建筑设计师的我们要承认,我们设计不出完全与环境贴合,功能完全满足的建筑。那谁能?复杂系统能。

正如生命能从一堆无机物中涌现出一样,建筑同样能从点、线、面中涌现出来


好了,现在我们理了一下,有没有发现我们怎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既然建筑会从点、线、面中自己出来,那还要什么设计师呢?要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随机性的世界,如果我说:智能手机必定会出现。你相信吗?别急着否定,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有过介绍:”科技本身有偏向性,会按照选择的方向发展。智能手机必然会出现,但不一定是iphone”。同样的,在这场地上,这栋建筑必然会出现,但不一定是那一栋。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和史蒂夫·乔布斯一样,让这栋必然会出现的建筑成为自己的杰作。

20180501

上次主要讲了一些概念上面的问题,那么具体如何实现呢?
首先关于复杂系统的种种机制,科学家们还只是见其影,听其声而未得其身,如何人为可控的制造复杂系统还是一个难题。同样的,数字化建筑的终极目标,从一堆点线面中进化出建筑就得等顶尖领域的科学家发现复杂的秘密之后才能实现,毕竟建筑一直都是慢科技一拍。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是部分的复杂,也就是人为的决定层级。真正的复杂系统,层级结构同样是涌现出来的。

拿我最近写的一个包举个例子,先介绍这个包:

我拿这个包是用来解决房间中布置办公空间的问题的,不管要布置多少房间,里面的办公空间都会随着变化而变化。在这个包中,房间是一部分,办公空间是一部分,还有一个部分是办公空间和房间的连接。
然后房间这部分又有三个部分组成:输入、生成、输出。同样的,办公空间也需要输入、生成、输出。因为不可能房间的输入刚好合适办公空间的输入,所以还需要一个中间的处理数据部分。
我们就拿这个包讲下去,这个数据包已经有个层级结构了,房间是一层,办公空间是一层。办公空间的生成情况取决于输入的数据,我为这个办公空间制定的算法是,他的形状取决于周围墙壁的多少,比如东边有一堵墙,那么这个办公空间就会靠着这堵墙,然后在西,南摆上桌子,将出口留在北,这样就是一个比较隐私的布置了。

目前这个模型就只有两个元素,就是房间和办公空间,但是有了二就有了无限,这样一层一层推出去,房间同样可以由上面的结构决定,一级一级上去就形成了完整的建筑。

关于这个模型的几个问题:

1.这个模型是由房间从上往下得到最底层的办公空间的,能不能从最底层的办公空间开始,决定房间的生成?

2.这个模型的办公空间的生成其实是一个遍历,也就是一个一个生成的,能不能同时生成然后在一起决定办公空间的状态?

3.这样一层一层上去的算不算数字化建筑,或者算不算复杂?

4.仔细看流程,其实这样一层一层上去,先生成的和后面的交互其实很弱,后面生成的无法反过来影响前面的因素。

5.如果未来建筑是这样设计的,那么设计师的位置在哪里,底层逻辑和上层设计的边界在哪里?

回答:

1.目前这个模型是由上往下决定底层办公空间,是完全可以从最底层开始先决定房间,对于一个建筑,从哪儿开始是值得探讨的,完全可以从最前面或者最后面,甚至中间的任何地方开始,一切都取决于设计师。

2.一开始完全随机生成是可以的,因为等到数据输入后,所有参数都会有调整。

3.前面也说过,这只能算是部分的复杂,真正的复杂还没有被揭露。

4.后面是可以影响前面的,前面的形态由输入决定,只要在前面输入的连接算法上加入后面的影响因素就行,但是要加入时间因素,也就是循环,因为在第一次生成的时候,后面是无法给前面提供参数的。所以就需要第二次的循环将后面的参数用于第二次前面的生成,要注意这些由人设计的话很可能出现死循环(人是靠不住的-。-)

5.我认为设计师应该注意生成这一块,但是要找出一个明确的边际还是很难,但至少不用被规范与画图困扰了。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是设计师,设计与美一直处于金字塔,而他们的产物却服务于生活。

这里可以找到这个gh包。